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巧合,叫做“无心插柳柳成荫”,20世纪著名珠宝设计师让·史隆伯杰(Jean Schlumberger) 就是这样一个例子。1907年他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一个纺织制造商家庭,从小就常常握着铅笔信手涂鸦。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他稚嫩的笔触中透露出极高的艺术天赋,这个孩子仿佛就是为艺术而生。
梦开始的地方
尽管天赋甚高,但最初父母并不支持史隆伯杰前往艺术学校深造。因此1929年,17岁的他来到了美国,先后就职于纺织厂和银行。几经辗转,直到20世纪30年代,他才回到了法国。
在艺术的殿堂——巴黎,让·史隆伯杰终于得以开始自己的设计生涯。起初他主要使用瓷花和宝石制作胸针。不久之后,意大利时装设计大师艾尔莎·夏帕瑞丽注意到了他,并邀请他为自己的礼服设计纽扣。
正是因为那些小小的纽扣,让·史隆伯杰结识了夏帕瑞丽的朋友——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和雕塑大师阿尔贝托·贾科梅蒂。通过与他们的合作,史隆伯杰正式开始了珠宝设计的工作,并为著名设计师创作时装珠宝饰物。
初遇Tiffany
二战爆发后,史隆伯杰离开巴黎,再次前往纽约,在那里遇到了儿时伙伴尼古拉斯·邦加德(Nicolas Bongard) ,并在后者的帮助下重返了珠宝业。
1947年,史隆伯杰和尼古拉斯一起在纽约第五大道开了一间珠宝工作室,这间工作室不仅外观精美、设计精良,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走到蒂芙尼旗舰店只需要穿过一个街区。他们的首批客户之一即是《时尚芭莎》编辑,时尚Icon戴安娜·弗里兰 (Diana Vreeland) 。
史隆伯杰为她设计了一件名为“Trophée”的勋章胸针,胸针上的盾牌镶嵌了椭圆形切工紫水晶与红宝石,骑士盔甲上镶嵌了天然钻石,弓、箭和宝剑则饰以蓝色珐琅。
史隆伯杰并不知道,一条街区之外的蒂芙尼主席沃尔特·豪温 (Walter Hoving) 正密切关注着他和搭档的成功。1956年,蒂芙尼正式聘用史隆伯杰和尼古拉斯,并专门为他们提供了一间工作室和沙龙。
崭露头角
正如他本人所说,自1956年加入蒂芙尼之后,史隆伯杰便通过对黄金、宝石和天然钻石的匠心运用,将植物花朵、异域飞鸟、神话瑞兽的神韵定格于巧夺天工的珠宝设计中,使作品看起来更灵动、更自然。
蒂芙尼公司的多位名人客户,如伊丽莎白·泰勒、杰奎琳·肯尼迪、CZ·格斯特、芭比·佩丽和邦尼·麦伦等,都旋即成为这位纽约社交界新宠的忠实拥趸。
这条名为“花架与叶”的项链于1956年初次亮相,它向大众展示了史隆伯杰卓越的设计才能与惊人的美学造诣。随风摇曳的花叶和蜿蜒有致的花架在钻石和黄金的点缀下,闪闪发光,蕴含无限诗意。
1963年亮相的“可可豆”胸针的设计灵感则来自于瓜德罗普岛的缤纷热带气息。
这枚“大丽花”胸针的花瓣由铂金和18K黄金镶嵌天然钻石组成,中间簇拥着的则是4.57克拉的艳彩黄钻。它以一种更为精巧又天然的方式致敬了美好的大自然。
奠定地位
直到1963年,蒂芙尼高级珠宝系列中的蝴蝶结造型胸针奠定了史隆伯杰珠宝艺术大师的地位。这件胸针采用独特的长方形切工蓝宝石和天然钻石,镶嵌于线条流畅的蝴蝶结型交叉铂金圈中。充满流动感的造型和几何感强烈的切工,看似冲突实则完美融合,这种反差令人惊喜又愉悦。
史隆伯杰的珠宝设计,除了自然造物,最为标志性的就是流苏。1956年,使用多种彩宝进行组合的流苏项链就是如此。
1986年的史隆伯杰回顾展中,出现了最新一代的流苏项链,采用18K黄金,辅以各种彩色宝石,随着颈部的转动光芒四射,完美还原了史隆伯杰作品结构与色彩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巅峰之作
重达128.54克拉的蒂芙尼黄钻是世界上最大的艳彩黄钻之一,它曾四次被镶嵌于珠宝作品之上,其中两次都出自让·史隆伯杰之手。它们分别是缎带项链 (Ribbon Rosette) 和石上鸟 (Bird on a Rock) 。
1961年,缎带项链首次出现在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蒂芙尼早餐》的宣传照上,正是这一部电影,让我们记住了奥黛丽·赫本、记住了小黑裙、也记住了这件华美的天然钻石项链。
1965年,史隆伯杰发表了“石上鸟”胸针。这只鸟由黄金和白金制成,眼睛镶嵌名贵的红宝石而显得炯炯有神,整件作品讨喜可爱,是他的代表之作,也是蒂芙尼的“镇店之宝”。
从未接受过正规培训的让·史隆伯杰,却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打造出了一件件精致、生动、活灵活现的珠宝作品。他不仅仅是一位珠宝设计师,更是一位艺术家,他用创意、革新的设计和超凡卓然工艺,将人们从创造力日渐匮乏的世界中拯救,令世人流连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