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自然的特殊馈赠,天然钻石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在被雕琢成极致闪耀的珠宝前,每一颗天然钻石都在地球深处经历了数十亿年的历练,因此人们很容易相信它拥有与生俱来的宇宙能量。大部分天然钻石所蕴含的能量是积极向上的,它们被当作爱情和承诺的象征,成为了“坚硬、完美、永恒”等美好词汇的代表。但在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天然钻石,就好像被“诅咒”过一样,操纵着它们主人的命运,使他们逃不过相似的悲惨结局。
希望之钻
在长达350年的历史中,希望之钻 (The Hope Diamond) 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厄运之钻”之一。据说,在被盗和被重新切割售卖后,它的故事中充满了主人奇特和悲惨的经历,甚至导致了主人的垮台和死亡。希望之钻源自于一枚重达115克拉的蓝色天然钻石,这枚天然钻石原石于1673年在印度被发现。希望之钻曾经的主人,包括国王路易十四 (Louis XIV) 和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 (Marie Antoinette) 都没有逃过厄运的纠缠。
1839年,英国珠宝收藏家亨利·戴蒙德·霍普 (Henry Diamond Hope) 买下了这枚蓝钻,并将其命名为“希望之钻”。 在霍普英年早逝后,他的家人就卖掉了这枚天然钻石,用来偿还他留下的赌债。转手交易后,珠宝商威廉·法尔斯 (Wilhelm Fals) 得到了这枚美得不可方物的蓝钻,不过没多久,他的儿子便将他杀害,拿走了这枚天然钻石,后来自己也自杀了。
虽然接连的变故让这枚蓝钻变成了不详之物,但已经发生的这一切并没有吓退美国矿业女继承人伊芙琳·沃尔什·麦克莱恩(Evalyn Walsh McLean)。买下这枚宝石后,她也面临着诸多不幸,其9岁的儿子和25岁的女儿意外死亡,丈夫也意外在疗养院去世,沃尔什·麦克莱恩更是发疯去世了。
之后,沃尔什·麦克莱恩的继承人将这枚备受“诅咒”的天然钻石,卖给了美国著名珠宝商海瑞·温斯顿 (Harry Winston)。在全国各地展览后,海瑞·温斯顿就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他将这枚稀世蓝钻捐赠给了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桑西钻石
神秘又低调的桑西钻石 (The Sancy Diamond) 是第一批被切割成对称面的巨钻之一,曾受到许多王公贵族的追捧,它的传奇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这枚钻石先后易手于勃艮第公爵查尔斯 (Charles) 、英国查理一世 (Charles I) 和法国路易十六 (Louis XVI) ,这三位皇室成员都没有逃脱悲惨结局。几个世纪以来,它被典当用于资助战争,后又经历被盗事件,直接失踪了数十年。
17世纪早期,曾任亨利四世 (Henry IV) 财政部部长的尼古拉斯·德·哈雷,桑西爵士 (Nicolas de Harlay,Seigneur de Sancy) 是这枚天然钻石的主人,桑西钻石也因此得名。凭借着这枚巨钻,他贷得一笔笔资金,为国王雇佣士兵。当他的忠仆准备将桑西钻石交给下一任主人詹姆斯一世时,他遭到了盗贼的袭击,贼人没找到这枚天然钻石,便杀了这名仆人。最终,桑西在仆人的胃里发现了这枚天然钻石。
后来,詹姆斯一世在出现资金危机时,将桑西钻石卖给了法国皇室。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桑西钻石在皇宫中被盗走。等它再次出现时,它的主人已经变成了一位俄罗斯王子。几经易手后,桑西钻石于1906年被威廉·华尔道夫·阿斯特 (William Waldorf Astor) 买下,作为送给阿斯特夫人的结婚礼物。1978年,阿斯特家族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将这枚天然钻石转卖给了卢浮宫。至今,它仍展览在卢浮宫中。
黑色奥尔洛夫
从一开始,黑色奥尔洛夫 (The Black Orlov) 便是一颗被“诅咒”的天然钻石。最初,它被称为“梵天之眼”(Eye of Brahma),重达195克拉,被镶嵌在古印度朋迪榭里地区的一座“梵天”神像的眼睛上。一位僧人动了私心将这枚天然钻石从神像上取下偷走,不过他很快就被谋杀了。
几十年来,黑色奥尔洛夫一直下落不明,直到1932年欧洲珠宝交易商J.W.帕瑞斯 (J.W. Paris) 买下了这枚天然钻石。但就在完成这枚宝石的交易后不久,他便因为生意失败,从第五大道的摩天大楼跳楼身亡。更令人奇怪的是,两名同样是这枚黑钻主人的俄罗斯皇室成员,也走上了与珠宝商帕瑞斯一样的不祥之路。1950年,勇敢的查尔斯·F.威尔逊 (Charles F. Wilson) 买下了这枚宝石,为打破与其相关的邪恶“诅咒”,他将其切割成了67.50克拉的天然钻石,。在2006年的佳士得 (Christie’s) 拍卖会上,黑色奥尔洛夫最后一次公开亮相,希望买走它的新主人能逃脱厄运的束缚。
光之山钻石
与其他名钻一样,光之山钻石 (The Koh-i-Noor) 也有一段颠沛流离的历史。它诞生于14世纪,几经辗转落入数位统治印度的王公之手,但他们都没有掌权太久。后来,这枚天然钻石落入了修建泰姬陵的莫卧儿帝国国王沙贾汗 (Shah Jahan) 的手中,他将这枚重达186克拉的巨钻镶嵌在著名的孔雀王座上。但在还没来得及享受这一切的时候,他就被自己的儿子囚禁了起来。一个世纪后,波斯指挥官纳迪尔·沙赫 (Nadir Sjah) 接管该地区时,将这里命名为“光之山” (Koh-i-Noor),并把这颗受“诅咒”的天然钻石镶嵌在了臂章上。
又过了一个世纪后,英国人控制了印度贸易站,这枚天然钻石就被维多利亚女王 (Queen Victoria) 收藏了。1911年,她将这枚宝石镶嵌在王冠上,因为在当时,人们认为光之山钻石的“诅咒”只针对男性,而这顶王冠只有女性皇室成员才能佩戴。1306年,印度教经文中曾记载了关于这枚天然钻石的文字:只有上帝或女性佩戴光之山钻石,才能免受惩罚。
摄政王钻石
从诞生之日起,摄政王钻石 (The Regent) 的故事里就充满着贪婪和欺骗。18世纪,一名在矿区里工作的印第安奴隶发现了这枚纯净完美的天然钻石,为了躲避搜查,他制造意外在腿上留下一个巨大的创口,将天然钻石藏匿其中带走。一名英国船长答应帮他把这枚被“诅咒”的天然钻石偷运出印度,但贪婪驱使这位船长杀死了奴隶,并偷走了摄政王钻石。
1717年,重达140.6克拉的摄政王钻石被法国摄政王菲利普二世奥尔良公爵 (Philippe II of Orleans) 买下,这枚天然钻石也因此得名。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它也像皇宫内的许多重要珠宝一样被盗走,后在拿破仑一世 (Napoleon I) 的双刃佩剑上重新问世。不曾想,这枚天然钻石的“诅咒”也一直伴随着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战役 (Battle of Waterloo) 失利后,他被流放到南大西洋的一座小岛上,享年51岁。
巴罗达之月
传说,巴罗达之月(Moon of Baroda) 钻石若穿越海洋,就会给它的主人带来厄运。不幸的是,这传说似乎是真的。
500年前,这枚既艳丽又奇特的黄钻在印度戈尔康达矿区被发现,随后它被送往西部城市巴罗达,并在那里被切割为一颗24.04克拉的彩黄色梨形天然钻石。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由巴罗达王室所拥有,作为他们无数奇珍异宝的一部分。
到了18世纪中叶,它曾短暂属于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莎 (Marie Thérèse),她的女儿就是命运多舛的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 王后。在特蕾莎去世后,它被归还给了巴罗达王室。有人认为,特蕾莎之所以去世就是因为这颗被“诅咒”的天然钻石漂洋过海了。
1953年,底特律梅耶珠宝公司 (Meyer Jewelry Company) 的珠宝商梅耶·罗森鲍姆 (Meyer Rosenbaum) 买下了巴罗达之月。1953年,在《绅士爱美人》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拍摄期间,他主动把巴罗达之月借给了性感尤物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 佩戴。在电影爆火之后,这枚天然钻石也一举成名。但就在同一年,梦露的事业和个人生活都开始走下坡路。
在1990年和2018年,巴罗达之月曾两次参与拍卖,并被匿名买家收藏,因此我们并不知这两名收藏家的命运。
从历史长河中象征着权力的“厄运之钻”,再到如今承载着爱意、承诺和希望的至臻美钻,珍贵稀有、无坚不摧的天然钻石一直在谱写着一段段动人心魄、忠贞不渝的传奇故事。想知道它们还会继续创造什么奇妙故事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