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矿物名称为金刚石,属等轴晶系,莫氏硬度达到了10,拥有天然矿物中最高的硬度,在光照下给人以缤纷绚丽之感。天然钻石需要在地球深度150-200千米的高压、1100-1500℃ 的高温条件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所以产量十分稀少,因而非常珍贵。
从猿人进化而来的人类,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了制造工具的技能。工具可以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为人类所用,所以越坚硬的物体,越需要更坚硬的材料作为工具。很可能就是在人类这种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发现了钻石坚硬的物理性质。据传说最早发现钻石的是公元前8世纪古印度南部克里希纳河的淘金者,印度古称“天竺”,在古代一直是最重要的钻石产地。
因为天然钻石的硬度非常高,又是天然存在的物品,所以有专家认为,东亚古代玉器的造型以及纹饰雕刻,可能使用了钻石工具。人类不但用工具在改变物质世界,同样用文化在改变精神世界。在文化领域,钻石因为坚硬无比所以被赋予了很多文化意义。佛经《金刚仙论》记载:“言金刚者,从譬喻为名,取其坚实之义,如世间金刚。有二义,一其体坚实能破万物,二则万物不能坏于金刚。”三国时期万震所写的《南州异物志》记载:“金刚,石也,其状如珠,坚利无匹,外国人好以饰玦环,服之能辟恶毒。”证明了早在三国时期,钻石因为这种美好的文化意义而被视为一种宝石,镶嵌在装饰品上。
但是,由于坚硬的天然钻石难以加工,一般很难改变原石的形态,所以论光学审美效果而言,在古代常用的宝石中并不出彩。直到十五、十六世纪,人们发明了玫瑰状切磨,把钻石加工成一个平坦的底面和一个拱形的冠部,其上磨出成排分布的小三角形面,这样可以让钻石形成光芒效果,其审美意义才逐渐被构建起来。十八世纪,钻石加工方式升级为明亮式切磨,可以将一块钻石磨出腰棱,在腰棱上、下方椎部各刻磨24和16个刻面,从而使钻石能够绽放出火彩。自此钻石一跃而成为西方宝石中的魁首,得到皇家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喜爱。
由于兼具审美和工具双重属性,天然钻石所以一直以来为人们所珍视。最早“钻石”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还很多别样的名字,根据专家的研究,最早在汉代,钻石可能已经进入了中国,汉代以来古籍中记载的昆吾剑、昆吾刀、舍利子、金刚钻、金刚石、夜明珠、夜光珠、夜光璧、宝珠、白珠都可能指的是钻石。
由于发源于天竺的佛教对钻石非常重视,在佛经中时常用钻石作比喻,所以可以推测前文所述的东晋钻石戒指是从天竺进口而来。唐代丝绸之路贸易发达,钻石往往通过西州回鹘的珠宝商长途贩运到中原来,直到元代,钻石仍然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奢侈品。明代,钻石开始进入其他国家向朝廷进贡的政治礼物单中。《明史·西域传》曾经记载鲁迷国,也就是现代的土耳其地区,曾经向中国进贡过金刚钻,清代宫廷的钻石收藏也应是进贡得来。
一直到清代,“钻石”这一名称才见诸于文字,陈伦炯在《海国闻见录》中记载:“(小西洋)……以金为币,钻石为宝。”后来,中国的民间工匠,把天然钻石嵌在铁锥的尖端用来给瓷器钻眼儿,这就是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由来。在俗语流传过程中,名词被进一步简化,“金刚钻”被简化成“钻石”,最后才逐渐成为一种专有称呼。
18世纪之前,印度地区作为天然钻石主产地的地位一直不可撼动。1725年,人们在巴西发现了钻石矿藏;1867年,在南非也发现了储量非常大的钻石矿。我国直到清代晚期,才在山东兰山县(今临沂)于家泉、湖南桃园县邑南乡发现了钻石矿藏。
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钻石制品,是20世纪70年代初,南京象山东晋尚书王彬家族7号墓出土的一枚镶嵌天然钻石的银戒指。此后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发现的钻石文物并不多,直到清代,因为切磨工艺的进步,宫廷对钻石开始珍视起来,珍藏有两枚硕大的天然钻石,一枚重16.3克拉,另一枚重10.3克拉,都经过了明亮式切磨,火彩充分展露。
还有一枚白金镶天然钻石戒指,白金箍上嵌有一块钻石,重5.58克拉。此外,还有金烧蓝镶钻石宝石绒鞘匕首、金嵌钻石天牛表等镶嵌有天然钻石的用具。可见钻石在清宫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是宫廷装饰中镶嵌用饰物之上品。
钻石不但在中国受到珍爱,在西方文化中同样重要。钻石地位的巩固,其实与世博会息息相关。首届世博会展出了105.6克拉的“光明之山”钻石,这颗钻石发现于印度,曾是莫卧儿王朝的开国皇帝巴贝尔的心头珍宝,后来传到波斯阿夫沙尔王朝的创始人纳迪尔沙,最后辗转到英国宫廷。得到这枚巨大的钻石之后,英国宫廷矿物学家丁·坦南特重新研磨了钻石,并且镶嵌到了英国的圣爱德华王冠之上,成为王冠的主钻。
不过,还镶嵌有其他宝石的圣爱德华王冠太沉重了,所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二世在加冕之前,为自己打造了一顶较轻便的新王冠——大英帝国王冠。别看它轻,但是这顶王冠的主钻可是著名的“非洲之星”2号,重317.40克拉。说到非洲之星,可谓是天然钻石界的大明星,“非洲之星”2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来的钻石整体达到了3106克拉!!是世界第一大天然钻石,因为太大使用不便,后来被切磨成了9粒大钻石和96粒小钻石,最大的一粒叫“非洲之星”1号,重530.2克拉,至今仍闪耀在大英帝国的国王权杖上。因为大英帝国皇室对钻石的喜爱,钻石才成为西方社会最重要的宝石,一直影响到今天。
天然钻石从发现之日起,就一直陪伴着人类社会的成长,既为婚姻提供祝福,也在最尖端的工业中发挥着作用。可能再也没有哪种宝石,具备这样双重的意义;也再也没有哪种宝石,可以全面的见证东西方社会的审美和文化。特别是天然钻石,以其珍贵、晶莹、火彩和坚硬,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见证物,纪念人类社会用天然钻石作为工具改造世界、用天然钻石作为宝石妆点世界的伟大历程。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在童话《七颗钻石》中,以钻石来比喻人类的爱心与同情心。经过历史和文化的塑造,天然钻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好看的宝石和坚硬的工具。人类将种种美德和情感,寄托在天然钻石上,用以表达和歌颂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说,天然钻石已经在文化王国中,从实体抽象为符号,代表着人类社会的美好与晶莹,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